您当前的位置 : 首页 > 聚焦蜀山 > 正文

一个露天电影放映员的坚守

编辑日期: 2023-08-09 16:11:56    来源:新安晚报   


 


  蔡圣友在放映电影。

  本报讯 一张白色幕布,一台放映机,几排小板凳……这是属于几代中国人共有的露天电影记忆,也是露天公益电影放映员蔡圣友最熟悉不过的场景。如今,露天公益电影依然活跃在社区和乡村。带着机器设备到处跑,拿着喇叭去广播,爬上爬下搭银幕……从上个世纪90年代至今,今年53岁的蔡圣友,怀着对电影放映工作的热爱和执着,每年放映电影300多场,为乡亲们服务30多年。

  蔡圣友是合肥市蜀山区小庙镇人,在乡村从事放映电影工作30多年来,一台放映机、一张幕布,就是他从日暮到半夜的“老朋友”。

  20世纪90年代初,蔡圣友从岳父手中接下了电影放映的“接力棒”,两代人用电影把党的声音传到了乡村的每一个角落。他们见证了从8.75毫米、16毫米到35毫米电影放映机,再到数字电影放映机、智能投影仪的时代变迁,也见证了从泥泞村路变康庄大道、从简陋土瓦房到高楼新房的家乡变化。

  “放电影咯,下楼看电影啦……”8月3日,天色将晚,蔡圣友和妻子方红像往常一样收拾好设备,开着电影流动放映车来到蜀山区井岗镇十八岗村的蜀祥苑小区。

  搭好架子,拉起幕布,摆好放映机,调试好音响,这套流程对于蔡圣友夫妇来说再熟悉不过了。“这要放什么电影?”不少市民看到搭好的白色幕布都会跑过来问上一句。“《最可爱的人》。”蔡圣友边熟练地忙着手里的活边回答。

  “来电了,来电了”,约莫二十分钟后,放映机的光影“唰”一下打在幕布上,围着蔡圣友的孩子们拍手欢呼着,此时蔡圣友已是汗流浃背,汗珠顺着脸颊滚落下来。热闹的音乐声一起,居民们从家中拎着椅子板凳,三三两两聚拢到小区广场,等待“露天影院”的开演。

  “当时电影胶片是易燃易损品,在运送和使用过程中要格外小心。”蔡圣友告诉记者,当时的胶片放映机很笨重,一部电影通常需要三四卷胶卷,加上设备有几百斤重,“最早用板车拉,搬运设备都靠自己手提肩扛。”走村串巷要走几十里路,为了不耽误村民看电影,蔡圣友和爱人通常吃过午饭就出发,如果遇到下雨下雪天,还要想方设法保护好胶片。

  蔡圣友说,以前放映的时候必须全神贯注地盯着设备,防止断片卡顿,“因为每一卷胶片内存有限,放映过程中每隔一段时间就需要换一次胶片。”现在都是数字电影,就没有这个问题了,操作起来十分容易,也比胶片更易保存。

  等到天色暗了下来,电影就正式开始了,周围也渐渐安静下来。蔡圣友坐在放映机脚架的一旁,和大家一起看着电影。不过,蔡圣友说,他坐在这注意力其实不在电影,最重要的是守护设备,“小孩子很多,穿来穿去,防止他们把设备碰坏。”

  当晚放映了两部影片,电影散场时,已经深夜11点多了。忽明忽暗的月光拉长了夫妻俩收拾设备的身影,伴着蛙叫虫鸣,回到家中已是半夜。虽然辛苦,但他们无怨无悔。“每次看到老人和孩子看电影入迷的样子,我就特别满足和欣慰,再苦再累也觉得值得,我会一直坚持下去,为老百姓放好每一场电影。”蔡圣友朴实却坚定地说道。

  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刘旸 通讯员杨晨 陶声凤 詹伟伟摄影报道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联系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