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8日,在合肥市蜀山区井岗镇大铺头城市更新安置房项目建设现场,工人们加紧施工作业。葛宜年/摄
3月4日下午,全国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首场“委员通道”在人民大会堂举行。8位全国政协委员与现场记者面对面交流,就养老、科技、医药、城市更新等话题,回应社会关切,畅谈经济发展。
在研新药数量跃居全球第二位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主任医师赵宏介绍,作为一名一直在临床一线工作的医生,要问我最近几年最大的感受是什么,那就是赶上了中国生物医药创新发展的好时候。过去一年,国家批准上市的新药有48个,器械有65个,在研新药的数量也已经跃居全球第二位。
最近有一条消息,一家名不见经传的中国企业生产的新药击败全世界最畅销的抗癌药。这其实只是一个缩影,我们看到有更多国产的靶向、免疫细胞治疗的药物成功出海,我们自主研发的手术机器人、人工心脏等高端的医疗设备也先后问世,应该说在这一领域我们已经走上了一条由仿到创、由弱到强的康庄大道。
构建人形机器人工厂技术底座
全国政协委员、多模态AI系统实验室主任、中科院院士乔红介绍,我国机器人技术已经得到飞跃式发展,和国际先进水平的距离显著减少。近三年我国工业机器人的装载量达到全球的二分之一以上,探月机器人带回月壤。从另外一方面说,人形机器人的技术迅猛发展。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我们构建了人形机器人大工厂这一核心技术底座,它能够快速形成低成本和相对高性能的机器人系统,服务国家的工业和农业。
乔红表示,实际上,机器人系统将面临更大、更重要的舞台。这样的舞台不仅需要考虑机器人系统的批量性,更重要的是要考虑机器人系统的可靠性、稳定性、通用性、智能性、安全性,这不仅是市场的需求,也是广大科技工作者和企业家的共同梦想和挑战。
老龄需求从生存型转向发展型
全国政协委员、南方科技大学副校长金李介绍,人口老龄化并不代表我们的人口红利正在消失,实际上随着全民教育水平的不断提升和健康状况的改善,老年人也可以继续发光发热。
眼下60~70岁的活力老人群体日益壮大。很多人精力充沛、经验丰富,可以通过建立银发智库、志愿服务等方式给他们提供更多发挥余热的机会,挖掘老龄人口红利。
解决老百姓对养老的关注点,就是银发经济的发力点。我国的老龄需求正在从生存型向发展型转变,既有对衣食住用行的实物需求,也有对健康养老的服务需求,还有休闲、娱乐等诗和远方的新需求。
当我们讨论银发经济时,本质上是在探讨一个关乎文明的温度的命题。我们应该如何优雅地老去,这既包含对生存需求的满足,更包含对精神家园的滋养。银发经济也是关乎未来的青春事业,离不开大家的共同参与。
已实施超6.6万个城市更新项目
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社江苏省委会主委周岚介绍,到目前为止全国已实施了超过6.6万个城市更新项目,改造了25万个老旧小区,让1亿多人因此直接得益。
她体会到,在城市更新的实践过程中,需要三方面形成合力,把好四个环节。三方面形成合力是在制定城市更新规划时,政府要发动老百姓和市场主体积极参与,让大家来提意见、讲需求、出主意,找准老百姓的急难愁盼和社会的真实需求,也找准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定位。
四个环节是指规划、设计、建设、运营的全过程:规划要讲究系统性,多方共谋,谋定而后动;设计要突出创新,通过设计师的艺术塑造,让空间更有魅力,更有地方文化特色,也为建筑赋能增值;建设要精心组织施工和时序,把对老百姓的影响降到最低;运营要引入耐心资本,推动市场主体由过去讲究快周转的开发商,转变为注重居民长期需求挖掘的更新运营商,和所在社区百姓长期共生、共同成长。
周岚表示,最后也是最关键的,是初心,就是以人民为中心,通过每一个有温度的城市更新实践,让居民的房子更安全、百姓的生活更便利、城市的人居环境更美好。
据央视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