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长三角教育一体化发展战略背景下,蜀山区以“优质均衡”为价值导向,创新构建“集团化办学+跨区协同”的教育帮扶体系。通过三年的实践探索,形成了覆盖淮北烈山、淮北濉溪、淮北杜集、六安霍邱的教育协作网络,在皖北地区走出了一条具有示范意义的教育均衡发展路径。这种突破行政壁垒、注重内涵发展的教育协作模式,为新时代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实践经验。
系统构建集团化办学的制度创新
蜀山区教体局基于区域教育发展现状,构建“梯度推进、多元协同”的集团化办学体系。根据受援地区教育发展需求,针对性设计三类帮扶模式:针对新建校实施“品牌移植式”帮扶,对薄弱校采取“系统改造式”帮扶,面向乡村校推行“文化浸润式”帮扶。目前,已形成由50中学、琥珀中学等4个教育集团牵头的“1+N”协同发展联盟,覆盖皖北4个县区的4所学校。
在霍邱县西园新村小学北校教育集团分校的实践中,开创了“三同步”管理机制:管理团队与本部同步配置,制定“1+3”校长驻点计划(1名执行校长+3年驻点周期);教师培养与本部同步实施,建立双向轮岗制度;质量监测与本部同步开展,实现教学评估指标体系统一。数据显示,通过系统性帮扶,受援校教师专业发展合格率稳步提升,学生学业质量达标率大幅提高。
精准赋能教师专业发展的范式转型
在跨区域教育帮扶中,蜀山区突破传统“输血式”支援模式,构建“诊断-改进-评估”的专业支持体系。依托张斌名校长工作室等专业平台,研发“五维课堂教学诊断模型”,从目标设计、过程实施、方法应用、资源整合、效果评估五个维度形成诊断指标体系。在淮北市烈山区实验学校的教学视导中,专家团队通过课堂观察、教师访谈、学生问卷等方式,对42节常态课进行精准诊断,形成个性化改进方案。
为提升帮扶实效,创新构建“三维立体研修体系”:建立云端教研平台,实现每周2次远程集体备课;组织每月1次送教下乡,开展示范课展示与课例研讨;实施季度性跟岗研修,累计培训帮扶校教师586人次。通过系统化专业支持,帮扶校教师课堂教学质量有了质的飞跃。
生态重构教育要素的创新性融合
蜀山区在帮扶实践中注重教育要素的创造性转化,构建“资源输入-在地转化-特色生成”的可持续发展机制。在科创教育领域,建立“双循环”资源共享机制:一方面输入蜀山区优质STEM课程资源,另一方面挖掘皖北地域文化元素,开发出“智慧农业实验室”“淮河生态研究”等特色项目。相关学校将人工智能课程与本地农耕文化结合,探索“AI+现代农业”校本课程体系建设,其教学案例深受好评。
课堂中,送教教师充分引导学生发现并探索相关科学知识,指导学生利用剪刀、卡纸、水彩笔等各种材料和工具,动手制作科技作品,在学习科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提升了学生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激发了学生对科学技术的浓厚兴趣,培养了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机制创新可持续发展保障体系
为确保教育帮扶的可持续性,蜀山区构建“多位一体”保障机制:政策方面,与当地教育局和学校签订《扩容工程合作协议》;人才层面,建立“银龄教师”人才库,选派退休特级教师开展驻点指导;评估层面,引入第三方机构开展成效监测,形成年度评估报告。
在管理机制上,创新“双校长负责制”,由输出校和受援校共同组建管理团队;在激励机制方面,将帮扶工作纳入教师职称评聘、评优评先考核体系;在文化融合方面,定期举办活动,促进两地教育理念的深度交融。
未来展望教育共同体的数字化转型
面向“十四五”教育发展规划,蜀山区正着力构建“数字教育共同体”。通过建设智能教育中枢平台,实现三大功能升级:构建教育大数据监测系统,实时跟踪帮扶校发展动态;开发智能诊断工具,实现课堂教学的AI辅助分析;搭建虚拟教研社区,促进跨区域教师协同发展。
在实践层面,重点推进“三个课堂”深化工程:专递课堂实现课程资源精准推送,名师课堂构建教师发展支持系统,名校网络课堂促进校际深度协作。计划未来三年内,实现帮扶校智慧校园建设全覆盖,教师数字素养显著提升,形成可推广的数字化转型方案。
这场以教育公平为价值追求的改革实践,正在重塑区域教育发展格局。蜀山区通过制度创新、专业支持、技术赋能的多维突破,不仅实现了优质教育资源的有效扩散,更探索出教育要素创新性转化的实践路径。从管理制度的系统性重构到教师发展的专业性支持,从文化资源的创造性转化到数字技术的融合性应用,为新时代推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提供了具有参考价值的实践范式。随着教育共同体建设的深入推进,这种以质量提升为核心、以创新驱动为特征的帮扶模式,必将为教育现代化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陈旺胜 杨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