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首页 > 聚焦蜀山 > 正文

吴荣坤:捐献意味着新的希望

编辑日期: 2025-04-21 10:15:38    来源:新安晚报   


 


  吴荣坤(右)去医院看望爱心社成员。

  今年86岁的吴荣坤家住合肥市蜀山区西园街道美虹社区。2013年,他和几位老朋友一起成立了美虹社区(遗体捐献)红十字爱心社,经过十多年的发展,爱心社已由当初的5个人,发展到现在180人。“以前,都是我们主动向身边的人普及遗体捐献,现在不一样了,而是经常有人来找我们咨询关于遗体捐献的事项。”吴荣坤说道。

    带头成立爱心社

  “20多年前,我们小区有位老人在过世前交代爱人,要捐献遗体。”吴荣坤告诉记者,那个年代大家都对“遗体捐献”这件事十分陌生,由于这位老人的爱人和自己比较熟,便拜托他帮忙了解遗体捐献的途径和方式。

  之后,吴荣坤找到了安徽省红十字会遗体(器官)捐献中心安徽医科大学接受站,并与接受站负责人付杰取得了联系。经历了这件事情之后,吴荣坤和几位朋友也有了捐献遗体(器官)的想法,在征得家人的同意之后,进行了遗体(器官)志愿捐献登记。“大概两年之后,我的爱人也做了捐献登记。”吴荣坤说,爱人是学医的,当时她不仅自己加入了遗体(器官)捐献的队伍,还动员了不少同学。

  随着身边进行遗体(器官)捐献的人越来越多,吴荣坤和大家自发成立了一个爱心社。2013年,西园街道美虹社区(遗体捐献)红十字爰心社正式成立,从最初的5位成员,目前已发展到180人,年纪最大的96岁,最小的22岁。

  换一种形式缅怀

  吴荣坤告诉记者,随着社会的进步,越来越多的人能够坦然地面对生与死,特别是一些老年同志,思想很是开明。吴荣坤说,爱心社从成立至今,已有11位志愿者在去世后捐献了遗体,实现本人遗捐承诺。

  “关于遗体(器官)这件事,很多情况下都是家人、朋友之间的互相影响。”吴荣坤说,现在社区非常支持爱心社的工作,“能够进行遗体(器官)捐献登记的人并不多,在一个社区里能有这么多人,非常不容易。”

  多年来,爱心社与安徽省红十字会遗体(器官)捐献中心安徽医科大学接受站的联系十分紧密。2014年起,安徽省红十字会将每年的“春分”定为安徽省捐献遗体、器官(角膜)缅怀纪念日,接受站负责人付杰常常组织爱心社成员参加各类缅怀和纪念活动。

  “现在,我的年龄越来越大了,也应当培养优秀的年轻人把遗体(器官)捐献这件事做下去。”吴荣坤说,遗体(器官)捐献意味着新的生命、新的希望,在合肥大蜀山文化陵园的一块石碑上,所有捐赠人的名字都会被镌刻在这里,“以后,人们会以这种形式缅怀我,也是很好的。”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联系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