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首页 > 聚焦蜀山 > 正文

他们守护着10万亩农田“生命线”

2025-07-18 15:05:29    来源:合肥晚报   

  张勇(左一)正在将割过的水草抛到岸边。

  7月的合肥持续高温,在小蜀山支渠黄大塘段,有一群“护渠人”,每天弯腰弓背,在齐腰深的泥水中艰难前行。他们的手臂被晒得通红,汗水顺着脸颊滚落,混着浑浊的渠水浸透衣背——这,就是正在开展清淤除草作业的蜀山区农林水务局农业综合管理服务中心的一线工作者,他们用坚守,保障着灌区10万余亩农田的灌溉“生命线”。

  畅通农田灌溉“生命线”

  上午9:00,烈日已经把水面烤得发烫。59岁的张勇穿着厚重的防水裤,和同事们深一脚浅一脚地在渠道中挪动。作为小蜀山管理所北分路电灌站站长,这位在水利一线奋战了42年的“老黄牛”,将于明年1月退休,但现在,他仍然带头泡在水里,左手紧握镰刀精准割草,右手用力拽扯疯长的水草。

  蜀山区农业综合管理服务中心主任张黎明介绍,该所管辖的4条供水渠道总长112公里,是周边农田的“生命线”,保障着全市10万余亩农田的灌溉。每年7月、8月,水草疯长,清理工作尤为繁重。水草一旦淤积,会导致水流减速30%以上,直接影响灌溉效率。正是张勇和同事们的付出,确保了灌区供水顺畅,也为改善河道水生态环境作出了贡献。

  坚守一线毫无怨言

  张勇告诉记者,每年与水草的“搏斗”,从春天就开始了,今年更是从2月就拉开了“帷幕”,一般会持续至9月底。

  为应对持续高温,农业综合管理服务中心采取了错峰作业的工作模式。上午7:00到10:00、下午3:30到5:30两个时段作业,避开正午酷暑。中心还配备了割草船等机械设备,形成“人工+机械”的协同清理模式。

  张黎明介绍,尽管机械化程度提升,仍有大量的清理工作需要人工完成。工人们需要长时间浸泡在水中,弯腰、割草、拖拽,反复重复这些动作。在这个过程中,水草常常会缠住双腿,稍不留神就会绊倒,锋利的草叶在手臂上划出红痕,被汗水一浸,就火辣辣地疼。

  “单位给我们发了十滴水、藿香正气水,还有草帽和毛巾,但最难受的还是鞋里的泥沙,走一步磨一步。”张勇坦言。即便如此,他和同事们依然坚守岗位。

  合肥晚报-

  合新闻记者 任海怡 通讯员 胡亭亭 葛庆钊 孙雨静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联系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