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记者获悉,笔架山街道在文博苑社区打造了一个以稻作文化为主题的特色科普馆。据悉,这是全省首家稻作文化科普馆。
据悉,该馆自今年7月中旬动议,由区科协拨款支持、省农科院水稻所技术指导,以“书香文博苑、3‘De’微稻馆”为主题,经过两个多月的努力,在国庆前夕正式建成对外免费开放。
文博苑社区成立于2014年,辖区安徽博物院、省出版集团、省广电等文化单位云集,书香自成。社区稻馆立足最基层,在市民身边打造一处展现农耕文明、传统文化、现代科技等于一体的“微型”稻作文化博物馆,馆内共分为三个展区,即稻“的”历史篇、稻“得”知识篇、稻“德”文化篇。
在稻“的”历史篇展区中,从神农氏到历史各朝各代农业大家,以及袁隆平等近现代水稻专家,让市民了解悠久的水稻发展历史。从中国原始人类寻稻起源到古代漕运、仓储,以及传播、发展和最新水稻科技成果。现场展示野生稻、普通稻、彩色稻的真株颗秧,以及十多种稻谷种子标本,增添市民直接接触水稻的乐趣和观感。
人类得到了水稻,获得了稻米的滋养,不断繁衍生息,稻“得”知识篇介绍了水稻的一生、稻米的营养和美食,详细科普了黑米、红米、宜糖米等专业知识和生活常识,设置了稻谷加工体验区、大米鉴别实验区、机器人对话互动区,让参观者通过动手动脑来更生动地了解和掌握稻米知识。
稻作文化寓教于乐,稻“德”文化篇介绍了中国几千年来创造的灿烂农耕文化,总结了大量指导实践的农业谚语,谱写了精彩丰富的稻作诗歌,社区还结合街居工作,把党廉建设、文明创建、食品安全、家风家训、健康素养等内容与稻作文化精神有机融合,使得市民们在感受稻作文化的同时,接受潜移默化的社区教育,实现以文育人、以文化人。
接下来,社区还将联合水稻所,挖掘更多的社会资源,拓展由水稻延伸到粮食更广的馆藏内涵,进一步走进市民开展稻馆讲堂、稻米品尝会等丰富多彩的“精准”科普活动,积极夯实文博苑社区稻作文化科普体验馆,努力打造全省乃至全国最有特色的品牌微稻馆。
(黄玉良 孙旻 王锦霞 孙雨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