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区老旧排水管涵修复试点新工艺 2周工期1小时完成
一到下雨天很多市民可能会注意到,道路两侧雨篦箅子会出现排水不畅或者积水问题,除了是有杂物堵住了雨篦箅子的原因外,很大可能是雨篦箅子连接的排水管涵出了问题。日前,区市政管理处通过引进管道机器人和管涵修复新工艺,效率大为提高而成本仅为原先的一半。
“开肠破肚”式修复最少两个星期
相关负责人介绍说,近年来,由于老城区许多排水管道年久老化,加上区域单位人口激增,排水管涵不堪重负,往往有些区域雨天容易形成积涝,排水管道堵塞、漫水、甚至造成路面坍塌等等事件在各地均有发生,给市民生活带来不便。同时,由于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这些排水管道发生的变化不能直接从表面上一看而知,其出现的问题也不能及时知晓。
对于出现的问题,传统的排水管养多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方式,出现了问题一般对道路“开肠破肚”的办法修复处理,传统的方法不但要封路,而且施工周期长,成本高,还会产生建筑垃圾,施工噪音也会扰民。“一个普通的管道修复,从开挖、修复到恢复,最少要两个星期才能完成”,该负责人告诉记者。
机器人+“微创手术”,一小时搞定
区市政管理处道排所负责人介绍说,这种技术是一种非开挖修复技术,也就是先用管道机器人探测管道内的情况,定位管道病害类型部位和等级,然后对上下游封堵,降水,清洗管道。针对不同类型病害,采用不同修复方法及设备,从井口处下入机器人和设备,在机器人的引导下修复器到达病害部位后,修复器充气膨胀后,玻璃纤维会涨起形成一个内套管和固化膜,无缝隙地覆盖破裂处。这些所有的修复过程,施工人员全部在路面操作,不用进入管道内部。对修复后的部位,机器人会再次视频检测,进行修复前后比对,以及作为资料备存。一处病害一般40分钟,最多一小时内修好,非常高效环保。“不仅仅是工期很短,而且没有噪音作业和建筑垃圾,成本也仅有原来的一半”,技术人员告诉记者,内套管形成后硬度和耐腐蚀性很高,可以有效防止破裂处病变。
明年蜀山区70多公里将全区推广
在我区,类似于这样的“毛细血管”有74.3公里长,出现的问题不仅仅有破损,还有下沉和受压严重变形。为此,区市政管理处从8月初便采用了管道机器人视频检测全覆盖的方式,对全区管涵进行全方位的“体检”。
区市政管理处道排所负责人告诉记者:“‘体检’目前已经完成了,发现的大大小小问题不少”。下一步,将这些问题移交到负责后期病害修复的设计公司,制定相应的解决方案,预计今年底开始动工,明年5月份可以完工。在梳理和解决问题的同时,我区还正在建立排水管涵的数字档案,以便后期的管养维护。
该负责人同时表示,此次试点大大提高我区市政设施管养的技术和水平。从明年起,我区将大范围地采用这种非开挖修复技术,让市政设施管养更加智慧和便民。(牛宏海 陈三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