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教育部第一批教育信息化试点优秀单位名单正式公布,合肥市五十中学、合肥市西园新村小学荣膺榜单。
2012年底,合肥市五十中学被确定为教育部首批信息化试点单位,合肥市西园新村小学被确定为安徽省信息化试点单位,从“班班通”到“录播教室”、“在线课堂”,从电子教材到资源平台,从“人机交互”到“翻转课堂”,5年来,两所学校的教育信息化试点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构建“信息岛” 实现资源互通
合肥市五十中学在试点过程中形成面向教材的片段资源库,促进学校整体教学效率的提高。据统计,各校区老师们自己创建的资源素材已经有6G,这些资源在校区间共享,实现了优质资源的互联互通。
合肥市西园新村小学建有云图书馆、班级网页、班级QQ群、教师博客网、课题网、学校网络办公系统、学生信息化管理系统、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系统、网络化教学系统等网络平台。学校依托校园网,将网络资源进行有机整合,既互相关联又相对独立,构建了一个资源丰富,四通八达的网络“信息岛”。
推进“互联网+课堂” 实现高效教学
教育信息化的关键在应用。合肥市西园新村小学的一节精品课例上,教师熟练使用电子书包授课系统、ischool平台,将电子书包和具有WIFI功能的3D打印机有效结合起来,使学生在短短的四十分钟内掌握了3D打印从建模到作品输出的过程,充分展示了以“互联网+创新”为主题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该校还开设了“小科学家”课程,将信息素养、创新能力的培养落实到实实在在的每一节课中。
五十中学试点开展了“明博数字教材教学系统”和“课堂通快速互动教学系统”,通过新的备课方式的改革来提升教学备授课的效率,百分之九十的教师会使用平台进行备授课。互动式教学方式实现了教师机与电子白板无缝对接,学生机终端手写屏幕可以快速映射到教师机主屏上,并通过连接的白板进行显示,学生可以独立学习教师课件和进行练习,机器对客观题自动批改分析,对主观题可以实现教师批改和学生互改,并将正误的情况记录和错误的题目自动归入学生的学习档案,便于学生后期复习。
促进深度融合 优化学习方式
2016年,五十中学又开展了“课联网云平台”、“PAD教学机授课”,进一步推进智慧校园的建设,为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提供支撑,在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信息技术支持课堂教学互动模式创新、教材资源库建设、在线课堂建设等方面持续深入研究。
西园新村小学鼓励学生登录资源平台,通过微课提前预习,登录阅读网站阅读书籍,和同伴交流体会,课上可以上网搜集资料,运用电子书包轻松学习,课下可以通过微信、QQ平台交流学习所得,展示学习成果。在全校进行电子书包研讨课活动,有效利用电子书包进行微课前置学习、高效检查学习效率、拓宽课外知识、共享学习内容。
专家认为,蜀山区两所试点校的研究成果,代表了中小学终端应用的国内高水平,特色突出,研究深入,总结提炼的模式可适合学科教学,试点思路正确,成果丰富,对引领教育信息化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据了解,蜀山区目前建设有11所智慧校园、38间录播教室、60套电子书包、19间数字化实验室、16间(所)科创教室,区域搭建的智慧校园云平台即将升级完成。在教育信息化试点基础上,建立了“智慧办公”“智慧教务”“智慧班级”“智慧空间”“智慧教学”等多维门户,搭建了“优质资源平台”“数据连通共享”“APP智慧系统”等多重教学系统,积极探索蜀山区智慧教育可持续发展模式。(於新东 刘亚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