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乐农新村小学,青年教师张艳娟是一位能够创造“奇迹”的“孩子王”。四年前她对机器人还一无所知,如今却带着自己一手培养的机器人团队,一次次在市级、省级乃至全国的比赛中脱颖而出,屡屡摘得桂冠。她也是蜀山区实施教育人才培养“云梯计划”以来,涌现出的一名优秀青年教师代表。
2016年以来,蜀山区出台了一系列文件,对教师资格、培养培训、管理评聘、待遇表彰等进行系统设计,培育教师专业成长的良好生态,全区中小学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和水平显著提升,焕发出昂扬向上的勃勃生机。
把“云梯”搭在教师专业成长的路口
提高蜀山区教育品质,一流的教育人才是根本,这对教育人才的业务能力、职业操守等方面提出了更高、更严的要求。
为做好人才培养和储备工作,促使教育工作者专业素质能力的提升,蜀山区教育系统形成了共识,树立了“为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搭梯子”的理念,加强人才培养,让他们能够共享来自“云端”的教育智慧,“云梯”由此诞生。“‘云梯’寓意人人像登云梯一样往复式攀登和循环式培训。我们通过立体化、多层次的培养培训体系,为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量身定制发展规划,帮助他们不断做最好的自己。”区教体局负责人表示。
蜀山区大力实施的“云梯计划”以区域教育的品质提升需求为指导,着眼于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分层次、多形式开展培养培训工作。这项计划是把“云梯”搭在教师专业成长的路口,有助于培养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良、素质全面、开拓创新的教育人才队伍。
一个名师工作室
就是一支优秀教研团队
2017年考入合肥市颐和佳苑小学的英语教师薛文雯进校不久便开始在“导师”的帮助下,积累实际教学经验。这里的“导师”,是区里给年轻教师配备的指导教师。区教体局从全区省市区三级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教坛新星中遴选了117名教师担当青年教师的导师。除了听课、评课等直接指导,导师们还采用网上指导等辅助方式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帮助青年教师逐渐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
“让骨干教师带动全区师资队伍整体素质提高。”区教体局有关负责人介绍说,我区已初步形成遴选与培养、管理与使用一体化的骨干教师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为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区教体局还出台了《合肥市蜀山区骨干教师管理办法》,文件对骨干教师的工作有明确的量化规定,由教师自主选择完成工作,每学年进行考核,并拨付专项经费给予保障。
2016年以来,蜀山区设立20个区级名校长、名师工作室,最大限度地为骨干教师专业成长和释放辐射引领能量创设条件,更多的青年骨干教师被纳入培养行列。
教育骨干体系建设,通过层层选拔、分类培养和团队建设,激活了“骨干带动—全员提升”的教师自我发展模式,全区涌现出一大批优秀教师。截至目前,全区拥有特级教师9人,省级教坛新星26人,市级教坛新星、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拔尖人才668人,蜀山区拔尖人才19人。
“私人订制”模式
满足不同教师发展需求
为进一步加强高素质专业化中小学校(园)长、教师队伍建设,2017年,蜀山区加大经费投入,启动了为期1年的“名校长、名师、名班主任培养工程”,从全区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遴选出40人(包括名校长6人、名班主任14人、名师20人)进行专门的培养培训。培训为期一年,通过集中授课、专家指导、跟岗研修、自学研讨、交流展示等多种形式,打造专家型的教育领军人物。
针对有着较高职称的校长、教师进行再提升,“三名工程”是“云梯计划”中的一大亮点,也给校长、教师们搭建了一个新的平台。此举帮助校长、教师们打破职业瓶颈,深刻理解学无止境,从而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此外,区教体局量身定制,建立了一套立体化、多层次,能促进全员发展的培养培训体系。按时保质保量完成国培、省培、市培计划;组织安排好当年度各项常规培训,如教师岗位培训、教师专题培训、教育管理干部培训等;通过各类培训,为全区教师和教育管理干部“充电”,夯实专业基础的同时汲取先进的教育教学思想和理念,促进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校(园)长支教
打造城乡一体化升级版
鼓励教育人才向蜀山西部薄弱地区流动,促进城乡教育“一体化”的历程。为优化资源配置,蜀山区切实将认定、培养教师和服务基层及薄弱学校等过程整合起来,并出台相关政策,实现教师个人成长和教师群体发展的协同实践创新。
2016年,王宝文、徐志平、毛鸣明、杨春风等校(园)长响应号召,来到蜀山区最西部的小庙镇大柏社区的中小学、幼儿园支教,他们把先进的教育理念带到薄弱地区。
蜀山区按照合理流动、资源共享、统筹兼顾的原则,合理配置学校教师资源。根据相关文件精神,采取“人走关系走”的办法进行区域内教师交流。每年交流的教师和校长总数都在符合交流条件的教职工总数的10%以上,使全区教师交流形成制度。
·於新东 刘亚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