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好的改革,如果没有一个科学的考核制度与有效的监管,最终是流于形式。”2017年年底,蜀山区启动全面环卫体制改革,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引入市场化管理,两家全国十强企业中标,12月1日正式签约入驻。半年来,蜀山区规范设计标准化管理制度、制定和完善作业标准,坚持内部考核与外部监督相结合,倒逼环卫作业水平整体提升,夯实其改革内涵。
练好内功,每年一次培训全员覆盖
为了保证市场化管理后,环境卫生得到明显提升,首先要练好内功。在原有的620人环卫队伍基础上,蜀山区城管委要求企业进一步扩大环卫作业队伍,通过社会招聘、社区自聘划转等方式,新增清扫作业人员近千人,目前全区环卫工作人员近1500余名,每天保洁时间由12个小时增至18个小时,清扫频率由1-2次,增加到3-4次。
根据城管委的要求,两家公司对一线环卫从业人员特别是操作工、驾驶员等“特殊岗位”开展了包括生产作业知识、安全防护知识、应急预案知识等内容的培训,并以此作为对环卫市场化企业考核重要指标,确保每年每人一次以上的培训覆盖全员工作。
而针对企业管理层,城管委也开展了业务管理知识、行业道德教育、安全运营管理等一系列具有侧重点的培训。根据要求,两家公司新购置护栏清洗车、道路养护车、降霾车、单人电动保洁车以及多规格电动道路洗扫车等共232台环卫保洁车辆,工作效率得到明显提高,环卫作业机械化率提高了300%,部分原先大型洗扫车难以驶入的小街巷也基本实现了机械化清扫。
制订细则,考核结果与经费拨付挂钩
“环卫作业市场化,不是简单地将环卫项目打包‘踢向’市场,而是要通过市场化运作,理顺管理职能,提升作业质量,优化服务水平。”蜀山区城管委环管科负责人介绍,城管委创新管理标准,从保洁时间、作业规范、人员配备、质量要求、生活垃圾清运等多个方面制订了市场化环卫作业考核细则,考核结果与环卫经费核拨挂钩。
两家公司初来乍到、人生地不熟,虽是全国十强企业,也面临了招聘不顺、人手不够、原有机械不能适应小街巷作业的困局,经历了一个磨合期。区城管部门严格按照合同约定,执行考核标准,不能达标的企业面临经济惩罚。两家企业痛定思痛,不断完善作业方式,3月份后情况明显好转。
目前,两家公司再次引入新器械,包括快保车,车身小,效率高,非常适合在小街巷作业。
常态监督,多元化队伍每天不放松
“通过市场化运作,城管部门从传统保洁作业中解放出来后,主要精力集中在集体统筹与巡查监管上。”环管科负责人告诉记者,原有环卫相关职能部门的主要精力就集中在了整体统筹和巡查监管上,成立了清扫保洁、垃圾清运、公厕管理等督查小组,坚持内部考核与外部监督相结合,将公众反映、数字化城管发现的问题等,全部纳入对清洁服务企业的考核体系。
推行企业自身考核、区城管委考核、区政府考核、市级主管部门考核的“四位一体”立体化考核模式,吸纳市政园林相关专业人员、代表委员、各镇街人员,组成多元化考核队伍,按照“三天一考核,一周一通报,一月一总结”的方式对考核情况进行分析总结,责任到人,倒逼城市环卫标准化作业水平不断提升。
监管与考核还将进一步加强。据蜀山区城管委负责人介绍,我区将建立数字化平台,对环卫进行全方位考核,实现全域化覆盖;并设立合六路保障中心,就合六路各类难题对症下药;此外,就小街巷、牛皮癣、共享单车等重难点发力,让蜀山区的环境卫生状态大幅改善,市容市貌整体提升。(马杰 胡正球 陈三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