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蜀山区,融合图书阅读、文化沙龙、音乐分享等于一体的城市阅读空间在城乡间星罗棋布,既是诗意栖息的精神家园,又是书香蜀山的最美写照,让更多市民享受“悦读”时光。
创新服务和管理方式
让阅读抵达更广阔人群
在西园新村小区内的西园书苑,橙色圆柱体的建筑闯入视线。推门而入,即可看到读者们流连在书本前。“开在家门口的悦书房,我每天都来看看书。”居民张老说。
这里曾是一座闲置的自行车库,经过区文旅局投入资金精心改造,焕新成一处公共文化空间。据悉,蜀山区共有15处像这样利用闲置空间、公园绿地等场地,就近就便、因地制宜建设而成的特色城市阅读空间。“我们和合肥市图书馆、新华书店合作,实行‘馆店一体’运营模式。”区文旅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这既可以让读者免费借书、看书,又可以售卖图书、文创商品等,满足市民丰富的公共文化服务需求。“通过对运营团队考核,实现对图书馆的精细化、科学化管理。”该负责人介绍,除依托政府自身力量外,还积极探索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模式,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多方投资的公共文化发展格局。
今年以来,蜀山区各类城市阅读空间新增办理读者证4228张,累计接待读者169.46万人次,外借图书39.79万册次。
打造特色阅读空间
公共文化服务更加丰富多元
周六的傍晚,在石台路公园一角,一栋白色流体建筑内流淌出民谣吉他的弹唱声。这是一处建于公园里的城市阅读空间——绿野书房。这里正在上演一场小型民谣音乐会。“这里闹中取静,赏景读书两相宜,是我们一家四口周末常来的地方,读者活动我们也经常参与。”市民王女士表示。
理想的阅读空间,不止于阅读,而是让每个文化爱好者,都能在此获得精神的滋养。秉承这样的理念,蜀山区在建设阅读空间时,不仅将其打造成为提供借阅书籍的场所,还让其成为一个小剧场、一个音乐厅、一个电影院……一个包容开放的多元文化空间,为读者展现更多的可能性。阅读空间都根据读者个性化需求,有针对性的设计读书沙龙、非遗体验、艺术培训等各种文化活动。这些“小而美”的空间,正成为文化爱好者的聚集地、书友读者向往地。
构建便捷服务网络
“15分钟阅读圈”日趋完善
在蜀山这片沃土,“15分钟阅读圈”书香满溢,实现了“区—街(镇)—社区(村)”全覆盖,为市民享受公共文化提供良好的服务环境。
夜幕降临,在蜀山区24H悦书坊里,人渐渐多了起来,大家各安一隅,书房内静谧而美好,为城市平添了几分从容和笃定。“读书是需要氛围的,最爱家门口的24小时书房,夜深人静时,就着温暖的灯光,读着心仪的文字,治愈一天的疲惫。”李文娟时常会在下班后来到这里坐坐。
每到节假日,笔架山街道学林轩社区图书馆就热闹起来,不时能看到少年儿童、居民群众捧书阅读、掩卷深思的身影。图书馆面积不大,书架上却满满当当放了5500余册图书。社区开展的亲子阅读、读书分享、图书互换等活动,更是让居民在家门口即可享受文化乐趣。“孩子从小就带他来这里看书培养阅读习惯,从家步行只需要十来分钟,很方便。”市民谢女士说,政府读书渠道日益丰富和便捷,环境也越来越好。
未来,蜀山区将依托基层文化站、学校、农家书屋,不断延伸阅读触角,一体推进公共文化均等化、标准化,将“15分钟阅读圈”从“最后一公里”向“最美一公里”迈进,推进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
(孙雪旸 朱琛琛 詹伟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