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知道怎么分,那么‘一只猪’的分类法,可以帮大家更好理解……”6月10日,在蜀山区颐和花园小区,开展了一场趣味垃圾分类宣讲。
这是一支由大学生组织的垃圾分类志愿者团队,志愿者幽默风趣的讲解、欢乐活跃的互动,让居民在寓教于乐中了解垃圾分类知识。
从2018年起,安农大资源与环境学院青年志愿者与蜀山区城管局垃圾分类志愿服务“结对”,成为合肥垃圾分类宣传队伍中的青春力量。
穿上红马甲
大学生变垃圾分类志愿者
6月10日下午,在颐和花园小区出现了6名身穿红马甲的志愿者,他们是来自安农大资源与环境学院的学生。
今年大二的罗培榕是这场活动的组织者,作为该院青年志愿者工作部部长,罗培榕称他们宣传垃圾分类是属于“专业对口”。仅去年以来,该志愿团队已在琥珀街道、五里墩街道等多个小区开展过20多次的志愿服务。
发传单、趣味问答、科普讲解、桶边值守……每场宣传活动下来,罗培榕和同学们都会说得口干舌燥,遇到一些不太积极的居民,他们就嘴甜的喊着“叔叔、阿姨、爷爷、奶奶”,大家也会笑着接过宣传单。
有些居民对垃圾分类不太懂,在给居民做宣讲前,这些青年志愿者会先内部集训,做足“功课”,用幽默风趣、通俗易懂的方式开展宣传。
“猪能吃的是厨余垃圾、猪都不吃的是其他垃圾、猪吃了会死的是有害垃圾、可以卖出去换猪的是可回收物。”在活动现场,安农大志愿者许钡垚用“一只猪”举例,向居民解读垃圾如何分,引来大人小孩一阵欢笑。
五年间负责人“换了又换”志愿服务却不“断档”
这群专业是资源与环境的大学生,课堂学的是保护环境的理论,参与志愿活动是保护环境的实践,他们懂得垃圾分类的背后意义。
在现场,他们一起组织居民参与垃圾分类的趣味游戏,一边介绍垃圾的资源化利用:厨余垃圾可以变肥料,可回收物能再利用,其他垃圾可以焚烧发电,但如果将有害垃圾混里面一起烧,反而会对环境产生破坏。
“垃圾分类和撤桶并点会让大家感到不方便,但与保护环境相比,这样的‘不方便’‘不习惯’是社会文明的一种体现。”
五年来,尽管团队负责人换了一任又一任,但志愿活动却没有“断档”,尤其在今年以来,这一志愿活动成为每周的常态化。
“每次都能感受到居民的变化,每个居民的一点点改变,累计起来就是垃圾分类的一次大进步。”罗培榕说,他们会继续坚持做下去,倡导居民从自身做起,养成分类习惯。
“大学生有着天然的亲和力,他们宣传垃圾分类时,居民更容易接受。”区城管局生活废弃物管理中心主任吴松介绍,目前该区已与安农大、新华学院等多所高校的志愿者组织深度合作,引导学生团支部与社区党支部“结对子”,把志愿活动常态化,积极发挥大学生志愿者的青春力量,助力合肥垃圾分类工作开展。
(张前程 徐静 季云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