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
这些都是驱动
科技创新和社会发展的引擎,
是当今炙手可热的话题。
而数学则是它们的基础和支撑,
为其提供了底层架构、
分析模型和先进算法。
如果说基础研究是“水”,应用研究是“鱼”,那么应用数学正是让“水美鱼肥”的关键。2020年8月,安徽应用数学中心揭牌成立,落户于“科大硅谷”蜀山园科大片区的立基大厦,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以下简称“中科大”)仅一路之隔。
安徽应用数学中心。
近日,记者走进这家实力不凡的研究机构——安徽应用数学中心。在中心入口处,墙面上醒目的标语“下一代科学计算与工业软件内核国产自主研发”彰显了中心的使命。步入中心,一排排电脑背后露出一张张年轻的面庞,目光紧盯屏幕,手指飞快敲击键盘,九韶内核、高斯智能、瀚海量子等由中科大博士为核心成员的年轻创业团队便在这里孵化诞生。
安徽应用数学中心主任助理王略志向记者介绍,中心是由中科大牵头组建,致力积极探索促进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教育链“四链融合”的新路径,在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大学和安徽师范大学三所高校分别建立了分中心,并联合多行业代表性企业,凝练和解决国家重大科技任务和区域及企业发展重大需求中的数学问题,为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优化布局结构贡献智慧和力量。“我们主要面向智能制造、物质科学、生命健康三个领域开展算法和理论研究,解决源头创新和科技自立自强的问题。”王略志说道。
“应用数学和理论数学不同,它可以打破学科壁垒,用‘数学+’的方式交叉跨界,攻克一个个技术难题,为打破产业瓶颈提供数字支撑。”王略志介绍,把校内资源向校外延伸,把基础研究向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这也是中心的重要任务之一。
高斯智能团队成员进行技术探讨。
高斯智能创始人宋艳枝是中科大副研究员,90后的她让人感觉阳光干练,“应用数学在各行各业都能找到应用场景,我们主要是面向离散型制造业领域,提供全栈式解决方案。”宋艳枝介绍,比起其他初创团队,资金并非是困扰她的最大问题,一家汽车制造企业看重了团队在通用化工业视觉智能检测方面的研发成果,成为团队合伙人,不仅解决了研发资金问题,还提供了小试阶段的设备和中试阶段的生产线,助力他们攻克了工业界最高难度的视觉算法难题,“目前从原料质检到生产过程各项品质控制,再到质量终检,企业全生产线的检测平台均用上了我们团队研发的工业视觉检测系统和设备,比起传统人工检测,大幅度提升了产品的质量和可靠性,更提高了产品质检效率。”宋艳枝说道,“今年将是我们业务量快速增长的一年,我们也一直在关注合肥的工业制造企业,正在与新能源汽车、医药器械等行业的几家目标企业寻找合作机会。”
像高斯智能这样与企业合作协同创新的模式,也正是中心积极探索的方向,“高校有人才、有技术,企业懂市场,如何把校企双方拧成一股绳,让成果更快转化,让市场更具竞争力,需要中心在实验室与市场之间架设一条协同创新的路子。”王略志介绍,为此中心成立合肥应数科技成果转化服务有限公司,组建了一支既懂技术,又懂产业和场景,更懂资本的队伍,对科研成果开展应用价值评估。九韶内核团队自主研发的“三维几何设计与工程分析一体化内核”正是经过中心评估孵化的科技成果,为国产工业软件生产商研发完全国产自主可控的工业软件提供了内核支撑,填补了国内技术空白,处于国际领先水平,目前已有5款基于九韶内核的工业软件成功部署应用在机械装备、矿山、建筑、家装等行业头部企业,并进行产学研合作。2022年,这项技术还入选了“科创中国”先导技术榜产业基础领域榜单,也是全省唯一一家上榜的团队。
青年人才的培养是安徽应用数学中心一项重要工作。
程琦云是中科大大数据专业硕士在读生,将于今年6月份毕业,在不久前已正式入职高斯智能,“宋博士是我的导师,也是高斯智能的创始人,去年在她的影响下来这里实习,工作内容和我学习的专业十分契合,同事都是同龄人,工作氛围轻松愉快,离住处也很近。”程琦云向记者说道。安徽应用数学中心在致力解决数学问题的同时,以全球化视野探索自主灵活的用人机制,通过中心+孵化企业的灵活配置,以平台凝聚人才、以事业吸引人才,致力于引进培育一批具有深厚数学基础和跨学科研究能力的拔尖人才,培养一批面向产业需求的高科技人才。近两年,该中心培养了应用数学及其交叉方向博士毕业生69名和硕士毕业生415名,并吸纳引进应用数学及交叉学科领域人才36名,有力促进安徽省应用数学和算法软件复合型人才培养。
中心孵化及深度合作企业展示墙。
“一直以来,蜀山区对基础研究十分重视,在距中科大一路之隔的立基大厦,划出近3000平方米的办公场地,免费提供给中心使用,并帮助中心快速打通创新链与产业链。”蜀山区科技局负责人介绍,中心孵化的团队顺利在蜀山区成立企业,也为蜀山区科技创新发展增添动能。
“今年,我们的工作重心是牵头主持1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开展自由曲面设计、分析、制造一体化的数学理论和高效算法,助力构建国产自主可控的工业软件生态体系。”王略志表示,中心将不断发挥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知识源、技术源作用,助力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以创新赋能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
来源:王珩 吴姗 詹伟伟 刘伟
审核:朱琛琛丨责编:吴亚晓岳丨 编辑:陶若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