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首页 > 蜀网品牌 > 蜀山文化 > 正文

【蜀韵】“中秋月·爱国情”主题征文(合肥市五十中学东校西园校区)(二)

编辑日期: 2024-10-30 15:45:30    来源:今日蜀山   

  银纱覆雪山

  七(6)班 孙雪茗 指导教师 陈琼

  静谧与祥和笼罩着亚洲的东边。城市那已连成一片波光粼粼的明亮湖面照耀着城市上空,夜不再是昏暗的。今夜,有无数的人向如银河岸上被繁星冲刷得圆润洁净的巨大珍珠投去目光。

  明月挂在黑夜中如此耀眼。十五的月亮,完美而皎洁。从每个地方看,似乎都是一样,似乎又有那么多的不同。

  战士廖利民收回翻飞的思绪,把温馨的想象好好的保存在脑中。视野中实际是茫茫的白雪。雪地广阔而安静,除了白雪,就是凛冽的空气。若一直注视这雪,准会看不见东西。

  在这里,我们也能发现月光的痕迹,轻纱没有忘记这皑皑雪山。在似乎带来了家乡温馨气息的月光下,大片的雪在被“银镀”后更加洁白,每一片雪花都静静地闪烁着。

  夜里,气温降了下来。几片雪花连成一团更加密集地落下。雪地上,除了雪花落下的声音,只有胶鞋踩着雪地的沙沙声。

  依旧是廖利民。他今天负责这一片的夜间巡逻。今天的月亮又大又亮,带来的家乡气息,不免令他想起小时候在家乡和亲人邻居们共同赏的那轮。而现在照耀着他的明月,想必也照着他的家人。毕竟“三五二八时,千里与君同。”想到这,他的思乡情似乎缓解了一点。

  早些时候,廖利民还没去巡逻的时候,他给远在海滨的父母打了视频电话。“今年中秋,你也不回来吗?”父母在电话那头,眼眶似乎有些红。廖利民听着父母熟悉却似乎很遥远的声音,看着父母熟悉却早已老去的面容,就感觉自己鼻子酸酸的。今年的探亲假,就好好陪家人吧。他这样想着。

  现在,廖利民在雪里走着,身后的脚印已经是一大串,月光悄无声息地溜进去。他曾有机会转到离家更近的部队去,但他没去。他想留在这雪山,因为这是祖国边界,他想尽他的一份力,保护那界碑的尊严。他继续巡逻着。远远望去,这片雪山和廖利民像是被银纱覆盖了一样。廖利民的身上披了点雪,但他在这片雪地里格外夺目。

  廖利民像界碑一样立在那。此时,覆盖这雪山的不仅是中秋皎洁的月光,还有如廖利民一样的无数个戍边战士与华夏子女那清澈而热烈的爱国之心。

  那皎皎月光在今天也照耀着我们。中秋佳节,我们不仅要铭记传统,更不能忘了那份爱国情。让我们从现在开始,用青春与智慧去谱写华夏民族新的辉煌乐章!

  教师点评:本文以守边小战士的视角叙事抒情,新颖独特。雪地中夜景与思乡爱国情相互交融,富有感染力。


  月夜情思

  七(9)班 方澍骏 指导教师 蔡新霞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中秋之夜,我们全家围坐在院子里,品尝着佳节里的月饼,静静地欣赏着夜空中那轮皎洁的明月。月光如水,流淌入心,静静诉说岁月里的故事……

  凉爽的秋风吹动了爷爷额上的银发,拨动他那浑浊眼中回忆的光芒。那久远的往事如画面般在眼前呈现。爷爷出生在40年代,那个年代的中秋没有如今的盛世和繁华,只有战火频仍,民不聊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无数革命烈士抛头颅、洒热血,建立了新中国。人民有了自己的土地,生活开始有了希望。爷爷也在国家的资助下上了大学。毕业后,他一头扎进大山办教育,立志要用知识改变更多孩子的命运。办学过程历经很多困境,但他始终坚守着,坚信着祖国终将强大!

  秋风拂动院落的桂花,那淡雅的芬芳在空气中弥漫开来,丝丝缕缕,沁人心脾。倾听着爷爷的那带着岁月沉淀的喃喃话语,思绪如同这芳香渐渐飘远。

  爸爸成长在改革开放的年代,人们在富民政策的引导下走向致富之路。那时中秋之夜的餐桌也渐渐丰盛起来。爸爸也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承载着爷爷的嘱托,从大山来到了城市求学,毕业后成了这座城市发展建设中的一员。还记得在一次研究生招生考试的时候,爸爸生病了,浑身酸痛不已。妈妈劝他休息,但他毅然忍痛上岗,为考生做好各类服务。我知道,爸爸他是在用自己的所学,服务社会,报效祖国。

  月夜已浓,草丛中传来阵阵虫鸣。遥望明月,心中涌起一股暖流,在这静谧的夜色中流淌。今日的中秋,处处洋溢着团圆的欢乐与祥和。这一切,都离不开祖国的强大,离不开一代又一代的国人负重前行。

  如今,我已成为一名中学生,恰如朝阳,充满活力与希望。少年强则国强,我深知我们这一代人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当下应努力学习,为祖国的未来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铸就祖国更加辉煌的明天。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我不禁拿来我心爱的小提琴,在银色的月光里奏起《我和我的祖国》,琴声悠扬,情思绵长……

  教师点评:祖孙三代成长路,祖国振兴富强史。文章以小见大,展现了广博的社会风貌。中秋忆往昔,中秋思故情,青年敢担当,祖国更强盛!


  一轮皓月耀中华

  九(15)班 曾晨希 指导教师 张雅迪

  皓月高悬,把那缕缕清辉洒向漫漫草地,片片丘陵。观苍茫大地,月华堕地,气象万千。

  记忆中,月光下,农家小院里,一张木桌,几块月饼,一把蒲扇轻摇。我坐在奶奶的怀里,奶奶摇着摇椅,给我讲着月的故事。而在那遥远的苍穹,一轮圆月轻轻抖落细碎银辉,散落在奶奶和我的肩头,浸润了一方温情的岁月。那便是我孩童岁月初识的月,是伴着缕缕清风,丝丝梦境的皎皎明月。

  后来,识得那一行行,一列列的方块字了。在宽阔明亮的教室里,大声朗读着“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望着图片里模样多变的月,那便是我认识到的,藏在课本里的,透着墨香的月。

  又后来啊,墨香渐浓,渐稠,渐深重。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汉关秦月,浓浓思念。我仿佛看见,一轮孤寂寥落的冷月高悬,而月下,或是白发苍苍的老人的儿子,或是新婚不久的妻子的丈夫,或是蹒跚学步的孩童的父亲;而在千里之外,明月之下,是无尽的泪水,是无奈的叹息,是无穷的期盼和思念。那轮明月,孤身一人,承载着浓厚的乡思,见证了历史的变迁,战火的残酷。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毛主席壮志豪情的话语,点燃星星点点的希望。那是红军占领娄山关,接连取胜的满腔热血,那是革命战士对未来的无限信心,无限期望。

  如今的圆月啊,是那么澄澈,那么温暖,映照着这幅员辽阔,广袤安宁的新中国。何其有幸,生于华夏,生于这个和平幸福的年代,生在温柔、轻软的月光下。可一页页厚重的历史让我铭记,那绚丽的中国红,是多少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的。一轮明月,见证了烽火岁月的峥嵘往事,承载着炽热的爱国情。

  而如今,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

  “嫦娥”成功奔月,“玉兔”捣出了辉煌的航天成就,鲜艳的五星红旗也已在太空,高高飘荡。从陆地到太空,从无人到载人,从太空行走到交会对接,这是探索,更是长征。我们有过激情燃烧的岁月,也有困难迷茫的年代;有过自力更生的艰苦卓绝,也有走向世界的自信从容。一步步跨越,一次次辉煌。

  墨蓝的苍穹,一望无际,层层叠叠的云雾后,是一轮圆月,澄澈的月华顺着云纹,袅袅地垂落,浸润了这一方和平安宁的天地。

  教师点评:我们常常很难将大气磅礴与细致俊秀融合在一起,而本文却用月亮这个意象作为线索,巧妙的串联起了家庭团圆、历史变迁、精神成长等内容,宏大与细腻兼具,收放自如、运筹精妙。


  月影颂国

  九(4)班 袁艺桐 指导教师 陈龙梅

  中秋月圆,皎皎月光照千年;曾听嫦娥奔月怀家情,今见嫦娥探月赞国兴。——题记

  一轮明月当空,举头望,云起涌,月光皎洁依旧。我不禁想起,千年以来,每逢中秋,月亮便以它最美的姿态莅临人间夜幕。又有多少人为它谱写华章?

  屈原 《天问》——问天地星辰更问国

  不知屈原在流放之时,见这皎皎圆月,有何感想?世人不知他心有何想,唯知他提笔叩问苍穹:“夜光何德,死则又育?厥利维何,而顾菟在腹?”

  流浪于山川之间时,屈原在神祠中题写《天问》一诗。他怀满腔悲懑,问天地山川,问日月星辰,问鬼神更问公正。从日月轮转,到质疑神话,发出对历史的疑问与感慨。他对历史提出与世人不同的看法,在政治上遭遇不公的愤懑溢于言表。最后发出大厦将倾的悲鸣,却仍希望君王能以史为鉴重振国家,一颗赤子之心并未被流放的冷水扑熄,反而愈烧愈旺、愈发炽热,在他为国尽忠投江的那一刻完成时光的涅槃,千古不朽。

  秋瑾 《满江红》——寻菊花秋色更寻路

  中秋佳节,秋瑾凝望月亮,凝望盛放的菊花。中秋是团圆的时节,但她怅然叹道:“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此时正是中国内忧外患之时,八国联军疯狂抢掠,清朝政府软弱无能,秋瑾看在眼里,痛在心里。可被迫嫁人,约束在封建礼教之下,让她无比痛苦。在新思想的影响下,秋瑾决心要挣脱束缚,要改变中国,要让中华振兴!最终,她在发动起义失败后被捕。在屈辱地活与悲壮地死中,她义无反顾选择了后者,践行那句“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鉴湖女侠,自有凌云豪志;“竞雄”之号,更表卓越决心!

  航天 “嫦娥”——逐登月之路更兴国

  古时便有嫦娥奔月的传说,而谈起如今的“嫦娥”,那定然是嫦娥探月工程。

  前不久,嫦娥六号返回地球,带回月背土壤样本,实现人类首次月背挖土。这又一次向世界展示中国的实力,中国这条东方巨龙,早已从沉睡中苏醒,腾飞于世界上空!

  从载人航天到中国空间站,从探月计划到探测火星,中国的航天之路延伸向遥远浩瀚的宇宙。无数的科研工作者为之奋斗,默默无闻数十载。因为他们,月球的神秘面纱被缓缓揭开;因为他们,我们才能指着那一颗快速划过的明亮的星,自豪地说:“看,那是我们的空间站!”;因为他们,我们才真正有了“叩问苍穹”梦想的能力。我坚信,当人们在仰望中秋的月亮时,会想起他们的奉献,会想起中国航天的伟大成就!

  须臾之间,又是一年中秋至。看天上的月,依旧如千年前那般明亮皎洁,但在无数人为它谱写华章之后,它会为人们记录下他们的故事,被无数人瞻仰、铭记、怀念!

  教师点评:小作者从历史时空中选取爱国诗人屈原和秋瑾的作品,从问天到寻路,抒写了中华儿女寻求救国的历程,更写出了嫦娥登月航天之路的丰硕之果。精心的选材,巧妙地构思,文章真挚动人。


  明月千里寄深情

  七(8)班 薛淑文 指导教师 王顺华

  中秋节是万家团圆的日子。这不,今天一大早,亲戚们就陆陆续续地来到了我家。家里热闹极了,大人们开开心心诉说着家长里短,小朋友们嘻嘻哈哈的玩闹着,姥姥更是忙里忙外准备着中秋团圆饭……  

  只是,这个中秋节,我有些遗憾,因为爸爸未能回家团圆。爸爸是一名军人,为响应党和国家号召,远赴柬埔寨,成为一名援柬专家,肩负着中国援助柬埔寨建设的重担。

  今年暑假,我有幸前往柬埔寨探亲,当飞机落地柬埔寨首都金边时,我深深感受到这个陌生的城市明显比我国落后许多。但行驶在“毛泽东大道”和“习近平大道”上,我又倍感亲切,亲切的是这里有许多中国人,说着熟悉的中国话。

  爸爸工作的地方是柬埔寨的一所学校,这里的教学楼、办公楼都是我国援建的。此外,我国每年都会挑选一批专家来帮助学校进行教学改革,提升他们的能力水平。听爸爸说,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柬埔寨政局才逐渐稳定下来。这里经济落后,相当于20年前的中国,环境艰苦,交通不便,地处热带,全年高温。这里大多数家庭用不起电器,没有路灯,空调更是奢侈品。爸爸工作的学校位于农村,条件更为艰苦。旱季时,蚊子苍蝇四处飞;雨季时,毒蛇蜈蚣到处爬。白天,常见约七八岁或更小的黑瘦瘦的孩子们赤着脚沿街乞讨;晚上外出,需带上手电筒和木棍,以防蛇、蜈蚣等袭击。即便这样,爸爸和他的同事们从没有抱怨过。探亲结束踏上回国飞机的那一刻,我与爸爸挥手告别,我不知道他什么时候能回家,我多么希望他能亲眼看着我走进五十中的校门,陪我开启新的学习征程啊!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小朋友们开始背诗接龙了,我却更加想念爸爸了,纵然我们背过无数篇思念的诗句,若非离别,又有谁能真正体会到思念之情?我想,此刻,柬埔寨的月亮一定又大又圆,闪亮在柬埔寨苍茫的夜空中,照亮夜行的赶路人……

  在这个万家团圆赏月的日子里,又有多少人无法与家人团聚?除了爸爸,还有很多人身在异乡,驻守边疆的边防战士们、纵横四海的海军们……他们舍小家为大家,在中秋团圆之际,他们坚守岗位,守护祖国;他们仰望明月,祝福祖国;他们挥洒汗水,振兴祖国。我突然觉得这圆而闪亮的月亮并不是一颗普通的明月,而是他们眼中一颗闪闪的红星!

  望月怀远,心潮澎湃,这轮圆而闪亮的中秋月不知不觉地浸湿了我的眼睛,我寄深情与明月,天涯咫尺共相思。我相信,爸爸和那些守护祖国的叔叔们一样,怀着共同的信念和梦想,一定会在我们期待的日子里凯旋。而我要化思念为动力,用书籍点燃希望,让奋斗铸就梦想,为祖国的繁荣昌盛做出贡献。

  教师点评:一条情感线索贯穿全文,虽然中秋未能小家团圆,但小作者的爸爸为了祖国坚守岗位让人敬佩,立意高远。


月华千年照盛世


九(5)班 张辰熙 指导教师 高云霞

  好时节,愿得年年,常见中秋月。——题记

 “相传在此,文成公主的‘日月宝镜’不慎失手摔成两半,东边的半块朝西,映着落日的余晖,西边的半块朝东,映着初升的月光,日月山由此得名……”

  我默念着介绍。中秋好时节,西风仍然烈烈。青海近四千米的海拔,使得日月山间的月有了如此清晰的观感:那月亮简直是一轮爽朗的太阳,只一瞬便成了天与云与山的心脏,把最纯净、最温柔、最博大的明亮献给世间。月的光亮十分地轻盈,飘逸开来。它仿佛轻易制衡了我的心,领着我要追着它跑,仅仅是向前,向前,追赶那光去。月色朦胧,日月山狭窄的阶砌边,梦似地闪过一个倩影、几行车马——

我用不着几番思索,光是念及日月山的来历,就惊觉:“怕不就是那位远嫁吐蕃的……”

  那人忽然就止住了脚步。轻颦浅笑,颔首,然后偏过头来,正对我的视线。惊鸿掠影。“文成公主是也。”

  脑中一片空白。好像只是一霎,公主便收敛了神情,侧身欲将离去,她似乎仅仅是为了这一刻与我相遇。我蓦然想要说什么。

  “殿下!”

  “殿下……可曾有什么话……未能在远嫁前开口?”

  她没转过来。云鬓间步摇映出泻下的月华,熠熠生辉。逆着光,她的影子被拉扯得好远好远。

  “我没甚念想。纵然我于大唐之爱,情深意切,唐蕃相隔万里,也唯有明月共此时。”

  “文成只愿以身,换得年年,常见中秋月。”

  瞳孔骤然收缩。

  车队的木轮又重新吱吱呀呀地转动起来,辗过被无数车、无数人踏平的泥地,山路扬起尘土,我揉不去迷住眼的沙砾。

  文成公主留下一串足迹,随即在历史的烟尘里悄无声息地匿去身影。

  其实我不晓得一千多年前,西北大漠,一个有月亮的晚上是如何的模样。我想约莫像枯黄老纸上,点下的一滴泛白模糊的泪痕,如同过去的封建社会,褶皱里透露出陈旧。而她,文成,她是清秋明月,她是大漠孤雁,重担已然在肩,沉甸甸地压弯她的脊背。她不过微微一笑,绽开一点如月光皎洁的明眸皓齿,脊梁骨就又坚韧地昂扬起来。文人无心过问她心灵深处蕴藏怎样的大爱,切切情思便融入一江秋水向东流,哺育了今朝一场轰轰烈烈的盛世繁华。这是她架起中原与边疆的桥梁,这是文成公主换过来的好时节。

日月山间夜色四合,五色经幡飒飒作响,我见秋风中女子低眉微笑,嘴角恬静如一弯新月,远疆的城门在她背后缓缓展开。我颔首闭眼,双手合起置于眉心,祈祷,默念,好时节,愿得年年,常见中秋月。

  教师点评:小作者不落俗套,选取历史上文成公主和亲故事,展现了一幅撼人心魂的爱国画面。中秋圆月与爱国情怀巧妙结合,文笔细腻、老练,主题突出。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联系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