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宝华
安徽医学院1953年夏第一届田径运动会5000米决赛前六名留影
陈宝华年轻时候的照片
陈宝华的毕业证
生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老人,有着相似的经历,但对于个体而言,每位老人都有份难以忘怀的“独家记忆”。蜀山区西园街道居民91岁的陈宝华就拥有了自己的“回忆录”。这本装帧简约的近50页《给自己的一生做个总结》,浓缩了一位老人的“历史”。
忆峥嵘岁月 撰写“回忆录”
91岁的陈宝华耳不聋眼不花,说起话来中气十足。
说起写“回忆录”的初衷,陈宝华坦言一开始也很犹豫,自己只是芸芸众生中的一个普通百姓,有没有必要写?经过反复思考,陈宝华自己一生走南闯北经历丰富,记忆力又好,写个回忆录,把一生中有价值的经历进行总结,也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这本“回忆录”虽不是正规出版,却经过了陈宝华精心的编排,分为“难忘的往事”“我对人生的看法”“领取《退役军人优待证》有感”等部分。行文言简意赅,言之有物,篇幅虽然不长,却是他多年心血的结晶。
陈宝华说起往事,历历在目。她出生于1933年,老家在怀远县。年幼时,他经历过战乱,五六岁懂事时,亲眼看到日本人烧杀抢掠。“国家落后就要被欺负,就要挨打,老百姓没有好日子过,这些都是我的亲身经历。”
家庭贫苦,父亲早逝,母亲靠着帮工来维系生活,陈宝华记得很清楚,尽管家贫,母亲坚持要他上学。“年龄小不懂,我母亲每天让我写几个字,贪玩的我就随便一下。她不认识字,以为我写得很好。”说到此处,他顿了顿。
陈宝华从上学开始就成绩优异,他没有辜负母亲的希望,从私塾、到小学、中学,再到1952年他考入安徽医学院检验学科。值得一提的是,安徽医学院正是安徽医科大学的前身。新中国成立后,东南医学院从上海内迁至安徽怀远。1952年,东南医学院更名为安徽医学院,并迁至合肥。
曾参加过1956年阅兵式
“我最难的一件事情发生在1950年。”陈宝华感慨地说,“1950年正赶上抗美援朝,那时我上初二。”为响应国家号召,陈宝华积极报名参加抗美援朝。批准后,陈宝华和同学们要去蚌埠进行集中训练。“在离开学校去轮船码头的路上,下着雨天气有点冷,当高音喇叭响起《苏联共青团之歌》时,大家十分激动……”说着,陈宝华唱起《苏联共青团之歌》:“听吧/ 战斗的号角发出警报/穿好军装拿起武器/共青团员(青年团员)们集合起来踏上征途/万众一心保卫国家/我们再见了亲爱的妈妈/请你吻别你的儿子吧/再见吧 妈妈/别难过,莫悲伤/祝福我们一路平安吧……”唱完,陈宝华眼眶红润了。
“我当时一心就想当空军,没想到体检没通过。我又回到学校上学了。”陈宝华感慨地说。
没想到在1956年6月,他圆了空军梦。1956年空军到安徽医学院招考,陈宝华从一众考生中脱颖而出,考上了航空军事院校。
最让他难忘的就是1956年他作为空军的一名代表,参加了阅兵仪式。
陈宝华回忆,天边渐露鱼肚白,起床哨响起。整理内务,简单洗漱……清晨的忙碌宣告着一天训练的开始。“大家相互比拼、相互激励,激发训练热情。虽然训练场地表温度时常爆表,大家汗流浃背,但个个士气高昂。”那个夏天的学习与训练的坚苦可想而知,事情虽已过了60多年,陈宝华至今仍记忆犹新。
“还有一件事,1957年夏天防汛,我个人受到地方和部队一大队的表扬。其实事情很简单,因我力气大,别人扛一袋土,我每次扛两袋,结果当地文化馆用整张门板给我画一张像。”说起往事,陈宝华哈哈大笑。
1957年底,陈宝华从航空军事院校专业地方,又回到了安徽医学院。此后兜兜转转,但陈宝华一直没有离开过医学事业。
为爱妻制作纪念册
“朝思暮想夜难寐,思念王觉流眼泪/两行泪水流入口,泪不是酒我已醉/醉生梦死不是真,梦生醉死才是对/醒时不见王觉面,只在梦中才相会。”这是陈宝华在写给去世妻子王觉的一首诗《思念》。说起跟爱人王觉的事情,陈宝华伤感起来。
陈宝华几乎能够说起自己与妻子的点点滴滴。甚至到今天,陈宝华称呼妻子的时候,仍然称呼她为“宝宝”,“她叫我华华”。
1974年,陈宝华与王觉相识。此后缘分将两人牵在了一起,相识7年后,陈宝华与王觉结婚,在一起度过30年的幸福的婚姻生活,两人琴瑟和鸣,相亲相爱,经营幸福的家庭。没想到的是,2009年妻子王觉被查出患有肺癌,并转移至脑部。“当时她很痛苦,我只能不断安慰着她。”2011年春天,为了安慰妻子,陈宝华告诉妻子,死亡并不可怕,“我当时说,我们两个有人先去世的话,活着的人把先走的骨灰留在身边,相依相伴,直到两人都去世,合葬一起。”为了守住这个承诺,陈宝华把妻子放大的半身像放在枕边,每天跟她说很多话,“我出门告诉她我去干什么,回家跟她汇报我在外面干什么,碰到谁了……”
妻子离世后,陈宝华十分遗憾。“有时候迷迷糊糊睡着了,突然就醒了,一看表,发现才过了一个小时。有时候看着她的照片就哭了。”
为了缅怀妻子,陈宝华开始写自己和妻子度过的点点滴滴,包括妻子的一生,她的朋友,她曾经和他说过的事情。同时,陈宝华还写了30多首诗歌,“寤寐一小时,一夜醒几次。偶然梦中见,刚见又要辞。”这是陈宝华在妻子刚刚去世时写的。“这些诗歌都是我心里的思念。”
不仅如此,他还将妻子的照片、奖状等一一翻拍,和30多首诗在一起,专门做成了一本“爱的纪念册”,来缅怀自己的爱妻。
保持兴趣 生活规律
“人要豁达,不要有思想包袱,有了思想包袱人就放不下。”陈宝华坦言。
如今,他的生活非常规律,几乎每天都会有着固定的起床时间、用餐时间、入睡时间。
年过九旬的陈宝华笑着说,“我年轻的时候特别爱运动,喜欢打篮球。”说着,他拿出了一张照片,这是一张安徽医学院1953年夏第一届田径运动会5000米决赛前六名留影。“这个可不容易,5000米长跑。”
“现在年龄大了,但是我还是坚持活动,每天在家拖拖地,买买菜,做做饭。天气好的时候,下楼活动活动。”
此外,陈宝华还特别喜欢音乐,尤其喜爱苏联歌曲。“1953年,当时我在安徽医学院读书,记得有个苏联电影周,天天放苏联电影,那时合肥只有一个解放电影院。”让陈宝华印象深刻的有一个关于高尔基的电影。“高尔基童年跟外婆一起生活,日子很苦。有一首歌曲讲的是高尔基跟母亲,一下子就触动了我,想起我的9岁那年母亲去蚌埠帮工,我跟她在怀远轮船码头泪别的情形……”说起他拿起心爱的口琴吹奏起来。由于喜爱苏联歌曲,陈宝华时常用口琴演奏,自娱自乐。
闲暇之余,陈宝华偶尔动笔,把一些人生感悟记录下来。“眼前的事儿容易忘,但陈年的记忆就像带着雪花点的老胶片电影,总在眼前闪现。”陈宝华坦言,“写一些文章,记记账,动动脑子,是一种锻炼,也是一种学习。”
合肥通客户端-合报全媒体记者 何芳芳 通讯员 左娟娟 孙雨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