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姚鹏
□ 王雪
从号称“人造太阳”的全超导托卡马克科学实验装置,到处理特定问题比最快的超级计算机还要快一百万亿倍的“九章”量子计算机;从新型全柔性显示屏,到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走进位于合肥巢湖之滨的安徽省创新馆,近1900件来自各行各业的科技创新成果琳琅满目,不但“酷炫”且“高大上”,甚至带着几分科幻色彩,充分展示着安徽省在科技创新中取得的重大成就。
近年来,安徽省将创新型省份建设作为推进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通过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下好创新“先手棋”,着力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和新兴产业聚集地,区域创新能力跃升至全国第七。“科创”已经成为安徽最亮丽的一张名片。
布局前沿,下好创新“先手棋”
位于合肥市蜀山区的“科学岛”,三面环水,环境清幽,这里是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所在地,岛上已经建成并运行了两个国家大科学装置——世界首个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和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
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有着“人造太阳”的美称,它承载着人类通过核聚变开发无限而清洁的新能源的终极追求。就在今年4月12日,合肥“人造太阳”成功实现了403秒稳态长脉冲高约束模等离子运行,创造了托卡马克装置高约束模式运行新的世界纪录,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掌握新一代先进全超导托卡马克技术的国家。
强磁场则是现代科学实验最重要的极端条件之一,是推动重大科学发现的“利器”。去年8月,合肥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混合磁体产生了45.22万高斯的稳态磁场,打破了稳态强磁场世界纪录,成为目前全球范围内可支持科学研究的最高稳态磁场,国际五大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之一,也让我国稳态强磁场科学研究条件跃升至世界一流水平。
除此之外,作为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核心建设单位,这座仅有2.65平方公里的科学岛上,还坐落着30多个国家或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研究中心,以及10多个大型实验平台。科研方向包括等离子体物理、磁约束核聚变工程、大气环境光学遥感、强磁场科学与技术、先进诊疗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等最前沿领域,并取得了诸多重大科研成果。
以合肥“科学岛”为窗口,不难发现心怀“国之大者”、布局科技发展的前沿领域、下好创新“先手棋”,正是安徽省近年来科技创新工作的明确战略。
在《安徽省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与技术发展规划(2021—2035年)行动计划》中,便明确了“336614”的科技战略布局——打造量子信息、聚变能源、深空探测三大科创引领高地;构建先进集成电路、下一代人工智能、网络安全与认知对抗三大战略优势领域;聚焦数学与应用研究等六大“引领”基础研究领域、人工智能等六大“倒逼”应用基础研究领域,加强贯通融合创新;围绕安徽省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需求的14个重点产业领域,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安徽省举全省之力服务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打造以国家实验室、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为引领的在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体系。全省已建在建拟建大科学装置12个,累计建有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国家级研发平台217家,累计布局建设省实验室和省技术创新中心34家,量子信息、聚变能源、深空探测等领域持续并跑领跑。动态随机存储芯片、研发设计类工业软件、人机交互等原创重大成果持续涌现,而这一系列成果的取得,无疑将帮助安徽在未来的“弯道超车”中赢得先机。
推动科技成果从“实验场”加速走向“应用场”
对于许多人而言,“量子”依然是一个遥远而神秘的词语。而在合肥,“量子”已经开始走进更多人的生活。5月31日,科大国盾量子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发布了新一代量子计算云平台,接入“祖冲之号”同款176比特超导量子计算机。这是国际上首个在超导量子路线上具有实现量子优越性潜力且对外开放的量子计算云平台。对于更广泛的产业用户来说,可远程访问具备量子优越性潜力的量子计算机,进行应用探索;对于社会大众来说,也可以利用量子计算云平台进行科普,亲身体验简易的量子计算编程和图像实验。“祖冲之号”量子计算常务副总指挥彭承志认为,量子计算云平台的发布,正是量子计算走向应用的重要一步。
从科研成果到现实产品究竟有多远?在相当程度上,它取决于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体系的构建情况。而国盾量子的创建,以及合肥量子产业的发展历程,正是当地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体系建设的生动写照。
2009年,国盾量子的前身——安徽量子通信技术有限公司诞生时,合肥市相关部门便敏锐地看到了这一技术的应用前景,不仅主动帮助国盾量子和国内优势研发机构开展了多年联合攻关,还支持启动了全球第一个大规模量子通信试验示范网,让合肥市相关政府部门成为国内第一批量子保密通信用户。如今的国盾量子已经成为首家以量子科技为主营业务的A股上市公司,围绕量子保密通信产品及安全应用、量子计算及测量设备开展相关业务,拥有国内外授权专利400余项。而在合肥市相关部门支持下,本源量子、国仪量子等一批量子信息产业的龙头及配套企业也应运而生,在量子通信、量子计算、量子测量三大领域初步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生态,并开发出一系列走进普通人生活的量子产品。数据显示,2022年,合肥量子核心企业实现产值达5.64亿元。
不仅仅是量子产业,近年来,安徽省持续探索加快建设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体系,推动科研供给与技术需求充分对接,加快科技成果就地交易、就地转化、就地应用,打通从样品到产品再到商品的转化路径,推动科技成果从“实验场”加速走向“应用场”。2022年,全省技术合同交易总额达5287.5亿元,同比增长34.5%,居全国第8位。今年一季度技术合同交易额达378.2亿元,增长180.4%。
在安徽创新馆,除了向公众展示重大创新成果之外,二号馆里还集聚了各类专业服务机构近40家,三号馆里则设置了全球路演中心、创新剧场、发布大厅等,科技成果孵化、转化、展示、交易等功能一应俱全。自2019年4月24日开馆运营以来,安徽创新馆积极构建“政产学研用金”六位一体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打造中国首创的展示交易转化一体化运营模式。组建安徽科技大市场建设运营公司,加快建设省市县三级覆盖、线上线下相融合的安徽科技大市场。截至目前,安徽创新馆共举办科技成果转化活动330余场,发布科技成果3000多项,促成科技成果转化项目金额近800亿元,培养各级技术经纪人1400余人,孵化科技型企业30余家。
“安徽坚持把企业作为科技创新的重中之重,推动科技人才、创新平台、仪器设备、科技项目、成果奖励等‘五个向企业倾斜’,推动企业成为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成果转化的主体。”安徽省科技厅副厅长姚群介绍。目前,安徽全省高新技术企业达15272家、居全国第8位,每天诞生11家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达1.787万家、居全国第9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