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电脑,将采集的车辆类别、人体行为、动物种类等数据录入,在海量的数据中提取特征与模型训练,测试模型在现实场景的灵敏度……伴随着手指敲击键盘的“啪嗒啪嗒”声,安徽省模式识别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的人工智能工程师丁泽舟一天的工作就此开始。
25岁的丁泽舟毕业后便入职模式识别,见证了企业一步步从初创期快速成长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这些天,令他感到振奋的是,公司搬迁至肥西路28号(原合肥技师学院),2000平方米的产教融合基地同步揭牌。标志着模式识别从蜀山区科技企业孵化摇篮——“科大硅谷”蜀山园科创驿站科学岛站正式“毕业”,顺利迈进创新加速器继续“深造”。
模式识别创始人王愿告诉笔者,企业能在短短两年多时间发展壮大,正是抓住了人工智能风口,结合其创业前从事教育行业所积累的经验,运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赋能教育领域,利用科技优势结合应用场景,持续推出智慧教育系列产品,解决现有教学中的痛点、难点。而实现这一切的,背后凝聚了像丁泽舟这样的人工智能工程技术人员的复杂劳动。目前,公司技术团队成员有30余名,平均年龄不满30岁,“年轻人有活力,理念也能跟得上。”
眼下,丁泽舟和同事们正在研发人工智能实训平台,主要面向高校提供人工智能专业教学、实验、实践的一体化解决方案。不仅涵盖了人工智能的多个应用领域项目案例资源,如文字识别、人脸识别系统、智慧交通系统等,还涉及了从数据采集、模型训练到系统部署的完整流程,让学生能随时随地访问人工智能实验室,进行各种AI实验、人工智能产品开发等。
“我的工作就是研究、训练算法模型,测试其性能并解决出现的问题,然后将成熟模型的成果集成到平台上。”丁泽舟介绍,团队从底层算法和设计架构开始,各环节全面实现自主研发,确保平台迭代自主可控。
“有了实训平台的帮助,学生在校就能接触人工智能不同场景的实战案例,我觉得我的工作非常有意义。”丁泽舟感慨因自身是学习计算机专业的,深知毕业前熟练掌握人工智能技术,将会为未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这款平台能够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人工智能核心理论知识,提升实践应用能力。
“这一行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技术更新迭代非常快,这就要求从业者不停学习、不断更新知识体系。”丁泽舟坦言当好一名人工智能工程师并不容易,“要想让人工智能程序回答得更精准,必须大量学习和积累新的算法模型,从而更好地训练人工智能。”他认为。
(周莹莹 詹伟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