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首页 > 聚焦蜀山 > 正文

“一点一策”打通交通堵点痛点

2025-08-29 16:59:33    来源:法治日报   

□ 本报记者   范天娇

□ 本报通讯员 戴陈轶

  “每天上班都要经过高速出口汇入主路的路段,以前堵得心烦,现在顺畅多了,通勤时间明显缩短。”近两个月来,家住安徽省合肥市集贤路附近的李先生感到,自己的出行体验获得显著改善。

  从堵心到舒心,变化取决于关键一招,对该路段道路交通虚实标线进行调整,将车辆有序分流。自今年4月起,合肥公安交警部门围绕城市精细化治理和城市文明交通提升行动,从“微改造”入手,主动破局区域停车、点位拥堵等民生难题,找准症结所在,通过“一点一策”着力提升道路通行效率和群众满意度。

  在合肥市蜀山区,分布着28家各类医疗机构,其中三甲以上医院4家,且多家大型医院紧邻城市主干道。在交通高峰时段,道路拥堵问题一度困扰着医护人员与患者,坐落于城市主干道长江路与梅山路交叉口附近的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是其中典型代表。

  “以往,就诊患者大多是从医院门前的梅山路直接下车。原本只有两股车道的道路会格外拥堵。”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副院长段志翔说,目前,医院每日门诊量达7000多人次,就诊患者的车辆无处可停,出租车、网约车在门前临时停靠上下客,不仅加剧了无序、拥堵状况,且存在安全隐患。

  破题之法,就在仅一路之隔的国购广场。今年4月底,合肥市公安局交警支队蜀山大队民警在走访中发现,该商圈工作日白天车位闲置率超50%,便联合三里庵街道、国购广场物业创新推出“商圈+医院”的社会共享停车模式。同时,在医院门诊入口设置醒目的提示牌,优化院内车辆绕行路线,并专门设置了网约车、出租车的专用上下客区域。

  “这一错峰安排既盘活了商圈闲置的车位资源,又满足了患者的就医停车需求。”蜀山大队副大队长唐二飞介绍说,工作日早6点至晚6点,国购广场开放350个闲置车位供医院医护人员使用,医院内部停车设施则为患者腾挪出更多的停车空间,患者停车难题得到切实缓解。

  此举实施以来,长江路与梅山路、南一环与梅山路两大路口通行效率提升25%。这一成功经验目前已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南区)等处推广应用。同时,蜀山大队还将该模式进行转化,积极推广“写字楼+小区”错峰停车模式,牵头推动商业写字楼职工在上班时间将车辆停进附近小区,下班后再将写字楼空出的车位让给周边小区住户停车,力争让每一个车位“日出而作、日落不息”。

  解决停车问题,需要社会多方力量联动。今年以来,合肥交警主动会同属地、城管等部门推动空间退让增加非机动车停车泊位1.2万余个,盘活共享、路外等停车泊位3.6万个,建立了盘活停车资源、扩大停车供给的长效机制。

  类似的微改造还应用在城市的交通组织管理方面。集贤路是合肥市西南区域连接高新区、政务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和肥西县的关键纽带,更是进出城主要通道之一。每天早高峰时段,从合肥绕城高速集贤路出口驶入市区主道的车辆与辅道上的车辆产生交叉冲突,形成拥堵点。

  今年6月26日,经过实地踏勘后,合肥交警将高速出口与地面连接处100余米的道路交通标线调整为错位虚实线,道路南侧段设置为高速公路驶出车道一侧为虚线,驶出车辆可以并入主线行驶;北侧段则将辅道一侧设置为虚线,行驶车辆可以并入主线行驶。同时,通过配套调整下游路段交通信号灯配时,使机动车、非机动车能各行其道,有效提升道路利用率、通行效率与安全性,实现将危险的交叉冲突变为有序的“先合流再分流”的治理目标。

  截至目前,合肥机动车保有量已达337.69万辆,机动车驾驶人373万人,道路总里程2.5万公里。持续增长的数字背后,是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面临的巨大压力与严峻挑战。自开展城市精细化治理工作以来,合肥交警通过“一点一策”,启动治理市级拥堵点位18处,优化改造区级114处,优化信号配时2603处,配置绿波道路190条,推出“无人机快速处置轻微交通事故”“城市快速路错位虚实线分流”“智能潮汐车道”“非机动车信号灯辅助提示板”等创新举措,持续提升市民出行体验,确保城市生活环境更加安全、便捷、舒适。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联系方法